二戰時,德國在對法閃電戰后直接占領了法國北部和沿海地區,法國南部則由法國一戰老英雄貝當元帥組建維希政權進行統治。但是占領不一定必然意味著是軍事占領并直接進行政治統治,比如二戰期間的斯洛伐克親德政權,德國也沒有去占領斯洛伐克,但是其實質上是聽從于納粹德國的。事實上,維希政權采取的對納粹合作態度和做法表明德國未直接全面占領法國不屬于戰略失誤,因為真沒耽誤德國的戰略。
維希政權除了不具備納粹政權對外侵略的特點外,其他方面則是典型的納粹政權,比如嚴格的審查制度、打擊異己、迫害猶太人等。在德國還沒要求維希政權迫害猶太人前,維希政權就已經開始種族歧視,將猶太人從公職、出版等行業解職。同時,對于法國的反抗納粹德國的斗爭,維希政權采取的是堅決打擊的做法。
同時在經濟方面,維希政權還得向德國占領軍支付占領費用,這有點像當今韓國和日本要給美國交保護費一樣。二戰期間,法國經濟的50%左右是服務于納粹德國的,并且有約450萬的法國戰犯和強制勞工為德國的經濟工業勞作。維希政權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這么積極通敵,自然是有自己的想法的:相信德國會取得最終的勝利,希望通過合作在德國主導下的歐洲為維希法國分一杯羹,盡可能爭取戰俘的歸還、降低占領費用的支付金額以及早日獲得主權的自主。
當然,這些來自維希政權的好處也完全可以通過直接的占領達到,因此希特勒最終同意維希政權的成立很可能涉及對一個很重要的法國因素的考量,即法國擁有眾多的海外殖民地,尤其在非洲。成立維希政權并利用老元帥的余威顯然有利于爭取到更多的法國殖民地服務于維希法國和納粹德國。如果德國完全占領法國本土,很難想象有那個法國殖民地的法國將軍會聽從于納粹德國。因此,從這點上看,希特勒的做法不僅不傷戰略,還是對德國的戰略大有裨益。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