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
龍貓
,無授權禁轉!
大型運輸機,是打造“戰略空軍”必不可少的裝備。只有裝備大型運輸機,才能在短時間內將本國的主力部隊投放到數千公里外的戰場,可以在敵人戰線任意地點投放部隊,讓敵人疲于奔命,而自己則以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戰略利益。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都曾經在局部戰爭中,進行過大規模戰略空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時戰爭的走向。
在上個世紀70年代,當年的“非洲雄獅”埃塞俄比亞已經衰落,門格斯圖上校靠兵變奪取政權后,埃塞俄比亞隨即發生反對其當政的叛亂。而同時,由于埃塞俄比亞的歐加登高原“發現石油”的消息被散播出去,索馬里獨裁者西亞德·巴雷也開始對埃塞俄比亞虎視眈眈。在1977年9月,索馬里軍隊入侵埃塞俄比亞歐加登地區,并很快占領歐加登首府季季加,歐加登約90%的領土落入索馬里之手。
原本索馬里的“后臺老板”是蘇聯。但此時蘇聯判斷認為,埃塞俄比亞是東非地區影響力更大的國家,而且此時原先親西方的埃塞俄比亞塞拉西政府已經被推翻,門格斯圖上校也奉行親蘇路線。因此在埃索沖突中,蘇聯選擇了支持埃塞俄比亞,這讓索馬里異常憤怒。巴雷隨即向前線增兵,準備武力擴大戰果。
蘇聯當然不會坐實索馬里的行動,但是空泛的外交警告肯定毫無意義,必須對埃塞俄比亞提供實質性的援助,才能確保埃塞軍隊能夠頂住索馬里的進攻。所以,蘇聯開始調動戰略運輸航空兵,很快在蘇聯和非洲之間,架起了一道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空中橋梁”。而這道號稱“歐加登橋梁”的戰略運輸線,成為日后各國航空兵的一個經典教范。
盛裝的埃塞俄比亞軍隊
從1977年11月25日開始,蘇聯航空兵出動了225架安-22和伊爾-76等大型運輸機,開始在蘇聯和埃塞俄比亞之間架設這座無以倫比的“空中橋梁”。蘇聯的運輸航線分為兩條:一條是從烏克蘭出發,一條是從中亞的塔什干出發,兩條航線在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匯合,再飛往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再從巴格達轉道當時的南也門首都亞丁,在亞丁加滿油后直飛埃塞阿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在美制C-5A出現前,安-22是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
在接下來的4個月的時間里,蘇聯戰略運輸航空兵向埃塞俄比亞運來大批的武器裝備,讓全世界震驚的是:平均每20分鐘就一架運輸機抵達亞的斯亞貝巴的機場!蘇聯航空兵向埃塞俄比亞運輸了600輛坦克(T-55、T-62主戰坦克以及PT-76水陸坦克),300輛BMP-1步兵戰車、BTR-60和BRDM-2輪式裝甲車,近400門各型火炮、火箭炮,以及百余架飛機和直升機(散件運輸,然后就地組裝)。為保障密集的“空中交通網”,蘇聯還專門發射了一顆軍用人造衛星(宇宙-964號),用于協調蘇軍的空運行動。蘇聯的戰略運輸力量可以說讓當時的西方世界目瞪口呆,驚恐不已。
安-22和安-225兩款巨型運輸機
空運不僅送來埃塞軍隊急需的武器彈藥,蘇聯的戰略運輸航空兵們在卸下裝備后依然繼續向南,穿越整個非洲大陸,飛抵非洲西南角的安哥拉,把那里正在和南非國防軍作戰的古巴軍人連人帶裝備一股腦接往埃塞俄比亞,并由古巴軍人負責手把手教導埃塞軍士兵使用蘇制武器,并指揮他們作戰。
由于安-22在早期出現過事故,所以后來蘇軍改用伊爾-76給埃塞運輸武器
到1978年3月5日,準備充分的12萬埃塞軍隊在蘇聯陸軍大將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1983年晉升蘇聯元帥)指揮下,開始想歐加登首府季季加發動進攻。不過令人尷尬的是,埃塞軍隊猛攻近一個月,依然無法拿下季季加,最后急紅了眼的彼得羅夫大將不惜把蘇軍精銳的第76傘兵師調來,穿上埃塞軍的制服,冒充埃塞軍隊,在索軍戰線后方進行大規模空降,這樣兩面夾擊才擊潰了索軍的防御。其實,當時索馬里軍隊駐季季加的總兵力不到4000人,而索軍守將則是后來在1993年蜚聲海外的索馬里大軍閥,穆罕默德·艾迪德!平心而論,艾迪德能指揮不到4000人的軍隊,硬抗12萬埃塞軍隊和蘇軍的聯合進攻,也確實相當的不簡單,也難怪在1993年時,艾迪德能指揮部隊圍困美軍一夜,最后是在巴基斯坦坦克的掩護下,美軍殘兵才勉強逃離摩加迪沙。
雖然戰爭早已過去,但是蘇聯戰略航空兵留給世界的震撼已經被永遠的寫在了歷史之眾,如今,我國的運-20重型運輸機也開始大規模量產,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看到運-20架起的空中橋梁。
請支持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你有什么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上一頁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