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過一個比較有名的辯論賽——“人性本善or人性本惡?”其實在我看來,人性無所謂善良與邪惡。每一個都是最為真實的我們。我們彼此之間就像鏡子一般,相互映照,彼此見證。在某些時候,我們相互厭惡;在某些時候,我們彼此喜歡;可在有時候,我們卻相互依偎,于是成長。
在我看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遇到很多的人。有些人會與我們同行,有些人會隨行一陣子。可是無論那些人,都是我們生命中注定會出現的。我們會相互了解、彼此熟識,就這一起歡樂、一起悲傷。我們會打鬧嬉戲,亦會生氣吵架。于是,我們就在愛與恨的交織中相互依靠,彼此成長著。
其實,初聽這個電影名字的時候,我很疑惑,七月與安生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乍聽之下,更像是一個童話故事的名字。可是當我從影院走出來的時候,我才明白,這不是一個童話故事,而是一個黑暗的現實故事。
童話中無論是高潮、人物關系,亦或是結尾等等都是美好的。而這部電影卻并不如此。愛情的美好與人性的黑暗相互扭曲交融、人性的欲望與善良在彼此斗爭。那血淋淋的現實迎頭痛擊在我們的臉上與心中,猶如一記重錘,砸出了內心最真實的感覺。
而隨著《致青春》系列的一經播出,便掀起了一場關于“青春與愛情”的所謂文藝的片子。可是這些片子只是有了一個這樣的名字類型,卻并沒有這類片子的標準與質量。青春電影以內容的矯情、狗血、無病呻吟、脫離現實而飽受詬病,這些青春亦實在并非大多數人的青春,在難以引起觀眾共鳴的情況下,于是便被打上了“爛片”的標簽。
而因其數量之多,便把整個青春片體系“一棒子打死”。但是,當電影一幕幕劃過我的眼前,便讓我感受了一種心靈上的碰觸。影片沒有了傳統青春電影的矯揉做作和太過狗血的情節,無論是故事的節奏以及反轉、埋下的伏筆與情節。都是在原有的青春偏重跳脫出了一個新的方向——真實的現實。而也因此,將很多人的青春回憶再度勾起,引起了人們的共鳴。
而其跳脫出所謂的“青春”框架之后,便給我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感覺,完全蛻變成了另一類型的故事——它講的不再是兩個女孩與一個渣男之間的狗血愛情故事,而是在面對命運壓迫時,兩個女孩的之間的憎恨,和“可我只有你”的依偎。
對于兩個女孩來說,彼此都是不幸福的。他們的人生都是被注定好的樣子,沒有自己的選擇與方向,沒有自己的目標與希望。而七月與安生,都是被束縛在“囚籠”中的“金絲雀”,沒有自由,于是無盡的無奈與失落。對于七月來說,他是一個矛盾的,既想要逃脫被束縛的自由,又擔心失去現有的安逸。
于是,她學著如何去變乖,“如何裝乖,討大人歡心”。“失常”對她而言真是太可怕了,所以,在案情面前,她也是這么猶豫不決的將對方送了出去。但是它之所以選擇安生作為朋友,就是因為她像極了自己的另一面。自由灑脫、敢愛敢恨,不矛盾糾結。可是,她內心卻也并不是乖乖女,于是才會有和家明的那句:”你走吧,只有你有了我才有理由離開。”
而對于安生來說,七月是她的夢,是她期望的樣子。她才是真正的愛著七月的人。這種愛超越了家明,超越了親人,超越了她自己。她將七月當成了自己的憧憬,當成了自己下一輩子要活成的樣子來愛。所以她在知道家明愛自己之后,選擇了離開。而當七月死后,她用著七月的筆名,讓她在文字的世界里繼續活著,將自己的人生讓給了她,幫她延續自由的夢想。
在我看來,結局本可以更加美好。,家明的出現,引起了兩人矛盾,也激化了兩人矛盾,可如果他的消失,能緩解潤滑兩人的矛盾,那必然是個不錯的結局。可是這場青春里,注定不會有“happy ending”,這注定是個悲劇。
就像是七月安生的命運一樣。七月死了,死在她奔向所向往的自由之前;而安生活著,卻是在一個沒有七月的世界,過著一段對她而言沒有意義的人生。她們最痛苦的不是失去彼此,而是在達到彼此夢想之前結束。這是一種經歷,亦是一種傷痛。
他們兩人的故事就像是一個人的靈魂兩面;亦像是鏡中的彼此,相互憎惡卻彼此依偎;相互對抗卻在嘗試與彼此和解。兩個人一個沒得選,一個沒有勇氣去選,一個拼命維護著自己的生活,卻又向往著另一個的自由和流浪;
一個察覺到對方的恐懼,害怕失去而拼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這就是我們現實中“求不得卻放不下的”故事。那么現實、卻也那么真實。